在雕塑语言中,材质的自然肌理,人工肌理,复合肌理等,是雕塑艺术语言的文辞海洋,成为丰富雕塑语言的词汇大典,同时,雕塑的材质,色泽,肌理是雕塑的“肌肤”,是触觉感受的出发点与源泉,成为深化雕塑艺术感染力的通道。
1.雕塑的材质与作用。
从视觉角度看,雕塑材质与肌理,包括多方面:视觉,触觉及其它感觉,是一种复合感知。
(1)雕塑的材人物雕塑质与形式。
1)一种原始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创作,设计,选择,制作,是物我相语,物我相知,物我相融的过程,它们之间的互动,完成了精神与物质的“置换”,使这种原始的材料变为一种传达精神的载体与媒介——材质。
2)“材”,是视觉感受,是类别或样式,比如不同种类的木材,石材,金属等等,各种各样,彼此不同,“质”,是触觉及其它感觉,比如光滑城市雕塑或粗燥,坚硬或轻柔,锋利与愚钝,是某种类别或样式的本质属性,它是思想意识与审美情感的物质载体,是一个几乎混同于客观物质的艺术形式语言,因此,雕塑是材质的艺术,人们常以材质的不同,把雕塑艺术称之为石雕,木雕,铸铜等,材质变成了区别雕塑样式的标志。
3)从艺术特征来说,“材质”是雕塑的形式。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广场雕塑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
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景观雕塑。
葫芦雕刻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区别于其他葫芦器的主要特征是既非单纯的范制,也非单纯的雕刻,而是将范制,雕刻,火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成为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
葫芦雕以拼接组合为主,最常见的是再辅以雕刻,火绘,也有人还辅以范制,使用材料是品种不同,大小不同的天然葫芦,剖开后利用不同部位,重新组合为造型各异的葫芦器物,园林雕塑在拼接组合的基础上,再施以雕刻,葫芦雕的艺术美就更强了。
主要雕法有阳雕,阴雕,透雕,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主要刀法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施刀要做到稳(心静气和)准(准确度高)轻(用力恰当)慢(行刀缓稳)巧(刀法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