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文化,它应该是在一个连续的时空中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而这个文化现象应该具有文化产品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的规模上的量,譬如说西方的油画,它具有源头,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其辉煌的文化景观是靠各个时期大量的作品与大师呈现出来的。
中国画的历史更为悠久,它的演变不仅具有时空上的连续性,而且具有繁衍性,派生出了象白描,工笔,水墨以及人物雕塑山水,人物等分支,这些分支还各有"传统",其文化景观更为壮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并无肖像雕塑传统。
当然,说中国古代没有人物肖像雕塑传统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某时期,某地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肖像特性,这种所谓的肖像特性就是说作品背后具有坚实的生活原型依据。
在浪漫,流畅的春秋艺风和粗旷,奔放的汉风之间夹进了一个现实与理性的秦兵马俑,城市雕塑无疑是令人惊奇的,秦兵马俑强烈的现实性决定了它的肖像特性,从时间上看,它比罗马肖像稍早,但这种肖像性并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传统。
究其原因,可能是肖像雕塑诞生与存在取决于帝王及统治者们的审美取向,中国的王宫贵族自有帝王观和艺术观。
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出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中国的王宫贵族往往回避了西方式的直接塑造自己而采用了龙凤,狮广场雕塑子,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军队,武士来烘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
看来,中国古代雕塑家要给帝王及达官贵族直接造像是不太可能的,他们所能充分发挥人物塑造才能的领域是仆人,艺妓,士兵等普通人,所以我国古代各种陪葬俑能充分地显示生动的生活气息及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能呈现出本文提及的肖像性。
雕塑的内容选择。
世间物象千千万万,数不胜数,这一切都景观雕塑为内容选择带来多样化,艺术家经过筛选,处理和加工,大至宇宙星象,小到质子结构,从有意识的主题再现,到随意性的形态构成,只要具备有意味的形式,均可浓缩于雕塑作品之中。
雕塑的材料选择。
雕塑亘古永存,除其精神性之外,还得益于运用持久性材料,不同材料具有各异的形态,比重,色泽,强度等,其性能对主题表达,造型处理,制作程序,加工手段,应用范园林雕塑围等产生影响,材料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也即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是形成雕塑形态语言的重要环节。
世上没有不能利用的材料,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发现材料之美,并能把其特性展现开来,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现代产业发展,又在不断增添新的人工材料,随着科技进步,从发展趋势看,人造材料还会层出不穷,这都为深化内容和丰富形式提供了物质保障。